医疗护理

医疗护理

医疗护理
 

【字体: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其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肥厚心肌引起左室流出道发生梗阻,临床表现在年轻人群常以猝死为首发症状,老年人群则以呼吸困难、胸痛和晕厥多发。对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50mmHg的患者,建议手术改善症状。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省人医常驻我院专家、心内科主任张定国的带领下,通过介入方法使用弹簧圈封堵间隔支,成功治疗一名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85mmHg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压力阶差明显下降。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恢复良好出院。
  患者为一65岁老年女性,15年前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平日一直用药物治疗。但近年来,症状明显加重,稍稍活动后就会出现心悸、气促,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并曾发生过2次晕厥,目前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5月15日,患者来我院就诊,经二维心脏超声检查,测得:室间隔厚度19mm(正常9~11mm),左室压力阶差85mmhg。
  5月21日,在张定国主任的带领下,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钱志宏首先穿刺右侧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情况以及相关的血管解剖位置。张主任将指引导管送至左冠脉开口,将导丝送至冠状动脉第一(最大的)间隔支。
  随后,微导管循着导丝到达预定位置,予第一间隔支置入弹簧圈2枚,复查造影提示该间隔支血流完全消失,患者出现胸部不适症状,提示弹簧圈成功阻断间隔支血流。
  我院第一例弹簧圈封堵间隔隔支治疗治疗肥厚型心肌病顺利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无任何并发症出现。
  术后第2天复查超敏肌钙蛋白升高,证实弹簧圈栓塞间隔支后,室间隔肥厚心肌出现了坏死,这与预期的手术目的相符合。
  3天后复查心脏超声发现室间隔厚度减为16mm,并且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降低到56mmHg,患者活动后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好转,未再出现晕厥现象。期间,未见恶性心律失常等手术并发症。
  患者感叹道:“困扰多年胸痛心悸、气促症状终于好多了!”一个劲地夸奖如今的技术水平真是高,不出溧阳,就解决了他这么复杂的心脏问题。
  现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能独立开展此项技术。此次心内科首例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第一间隔支治疗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心血管疾病中心在心肌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市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
  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对人体危害极大,患者有发生胸闷、心悸、晕厥甚至猝死可能。该疾病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缓解流出道狭窄、增加左心室充盈量及预防猝死。该疾病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现药物治疗后症状加重,提示效果欠佳。外科手术能缓解梗阻症状,改善预后,但对手术技术要求高,创伤较大,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目前,介入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方法主要有无水酒精化学消融、凝胶微粒栓塞、弹簧圈栓塞等。

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方法,由于无水酒精作为消融介质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其流动渗透性相对较强,消融过程中可引起较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也可泄漏至非靶血管中,引起无关心肌的误消融。患者反应强烈、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甚至引起患者猝死。
  凝胶微粒栓塞的主要问题是凝胶很快被机体吸收,并可引起免疫反应。
  弹簧圈栓塞方法对相应间隔支进行精确定位栓塞,可以高选择性栓塞靶血管,避免乙醇反流或者毒性作用引起的手术并发症,该疗法较其它治疗方法更加安全有效。

 
 
进入编辑状态